close
標題:

孔子的弟子[我要三千位的]

發問:

孔子的弟子[我要三千位的] 一定要三千位!!!!!!!!!!!!!!!!!!!!!! 謝

最佳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高足弟子 孔子与弟子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 常尊重 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言偃 ,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人们尊称为曾子。孔子弟子。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著称。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 子学说。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 “宗圣”。《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清阮元有《曾子注释》。今嘉祥城南20公里 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四科十哲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2011-04-06 22:02:17 補充: 更多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

其他解答:

四配與十二哲 一、 四配:即是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 1. 子淵:復聖顏回,字子淵,又稱顏淵。春秋時魯國人,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歲。天資聰明,敏而好學,能聞一而知十,不遷怒於人,從不犯兩次相同的過失,他過著貧苦的生活,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別人必定感覺很憂愁,他卻甘之若飴,毫不改變安貧樂道,怡然自樂的態度。 他是孔子所認為最得意的弟子,《論語》中記載顏回之處,總是稱讚的多。他本來是最理想的孔門道統繼承人,只因先孔子而死,才由曾參接替。 顏子平時用功過度,營養不良,所以二十九歲時頭髮已全白,僅享年三十二歲。孔子曾為他的早逝而痛哭說「天喪予,天喪予」,他入祀最早,在漢高帝時即配享廟廷,後世尊他為「復聖」稱「聖」是因他有「聖人之一體」,稱「復」,是因他能做到「克己復禮為仁」的最高功夫,為四配之首。 2. 子參:宗聖曾參,字子輿。皙的兒子,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人,是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六歲。天性至孝,家境貧困,靠勞力為生。資質雖然不很聰明,但是能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傳述孔子忠恕之道,以教授子思。 他是孔子道統的繼承人,孔子去世時,他才二十七歲。他做學問、替人謀事、交朋友等,每天必定三次反省自己。《大學》和《孝經》是孔門學說中最精闢的兩部著作,孔子在傳授道統時特別對曾子口述,而由曾子筆述成書的。後世尊他為「宗聖」,是四配之二。 3. 子思:孔伋,字子思。父名鯉,祖父孔子曾直接教過他,為曾參弟子,獨能傳授孔門心法。受困於宋,而作《中庸》。《中庸》乃儒家人生哲學的名著,論心性多精語,宋明理學家奉為圭臬,所謂「不偏,不易乃中庸之道。」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子書。子思曾周遊講學,到過宋、衛兩國,得到時君的尊重。子思家貧,他解釋富貴的真義: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他闡述高官厚祿,不足以釣餌君子。痛斥阿諛求榮的不當,惟德高和寡,未能見容於世。卒年六十二歲,因述聖祖之業,後世稱為「述聖」,是四配之三。 4. 子軻:亞聖孟軻,孟子名軻字子軻,戰國時鄒國人,即今山東省鄒縣。生於周威烈王四年(即西元前三七一),其先世為魯國公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之一的孟孫氏,父名激,早歿,由母仉氏撫養,以孔伋為師。孟子學成之後,為儒家的傳人,由於其生卒年月難以詳考,說法亦多有差異,而以其享年八十以上者居多。 孟母家出名門,聰明賢淑,知書達理,雖處於貧困之中,猶對孟子的教育不稍怠忽,為使孟子近朱向賢,上進力學,曾三遷住所,改善學習環境,最後終使孟子成為大器,不僅有名於當世,且流芳於後世。《孟子》七篇是他在家鄉講義論道,由其弟子記其言行的一部書。其學說是尊王賤霸、重仁義、輕功利。主張人性本善,認為每個人都可做到和堯舜一樣的偉大。他的政治主張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近代的民主思潮極為相近。孟子比孔子晚生一百年,其一生遭遇和孔子極為相似,是孔子之後儒家第一人,將儒學盡力宣揚並予光大,後世儒家每以孔孟並稱,尊他為亞聖,僅次於至聖孔子,亦為千古的聖人。 二、 十二哲:孔廟祀典在未有「四配」之前,原先有「十哲」。「十哲」是根據《論語》「從我於陳蔡間」一章中的弟子而名,計為「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其後,顏子配享,補上曾子,曾子配享後,一說補上朱熹,一說補上子張,又嫌遺漏有若,兩位皆屬《論語》裡的熱門人物,最後補上子張、有若和朱熹,由「十哲」改為「十二哲」。 1. 子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五歲,生於西元前五三六年。稟性至孝,少年時常為後母虐待,冬天用棉絮做衣服給親生的兩個兒子穿,用蘆花做衣服給子騫穿,使他冷得無法替父親駕車,他父親知道此事,要把後母趕走,子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遂止。從此後母頗受感動,便待他和兩個親生兒子一樣,鄉里傳為美談,其孝名聞於當時。 他的德行同顏回、冉伯牛、仲弓等並儔,儀表超群,侍奉在孔子身旁,誾誾如一派中正氣象,平常不輕易發言,如發言則必有相當份量,孔子對他很重視。季孫氏曾慕名聘他做費邑宰,但因性情恬淡,不計名利,堅辭不任。 2. 子耕:冉耕字伯牛,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七歲,曾任魯國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惡疾時,不願見人。孔子於其病危時,特地去探望他,從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邊歎息邊說:「死,是命中註定的啊!可是這樣的人怎麼會有這樣的病,這樣的人怎麼會害這樣的病啊!」伯牛的德行,與顏淵、閔子騫等並駕,無怪乎孔子哭說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見稱於孔子,惜全無事跡可考。僅知其是染患惡疾而逝。|||||不可能給那麼多啦,如果沒留下記載的你怎麼要求都沒有用,而且三千弟子是傳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D%94%E5%AD%90%E5%BC%9F%E5%AD%90%E5%88%97%E8%A1%A8 」,「大破齊軍,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左傳》只記有五將軍。[2] # 姓名 字 1 顏回子淵 2 閔損子騫 3 冉耕伯牛 4 冉雍仲弓 5 冉求子有 6 仲由子路 7 宰予子我 8 端木賜子貢 9 言偃子游 10 卜商子夏 11 顓孫師子張 12 曾參子輿 13 澹臺滅明子羽 14 宓不齊子賤 15 原憲子思 16 公冶長子長 # 姓名 字 17 南宮括子容 18 公皙哀季次 19 曾蒧皙 20 顏無繇路 21 商瞿子木 22 高柴子羔 23 漆雕開子開 24 公伯繚子周 25 司馬耕子牛 26 樊須子遲 27 有若子有 28 公西赤子華 29 巫馬施子旗 30 梁鱣叔魚 31 顏幸子柳 32 冉孺子魯 # 姓名 字 33 曹恤子循 34 伯虔子析 35 公孫龍子石 36 冉季子產 37 公祖句茲子之 38 秦祖子南 39 漆雕哆子斂 40 顏高子驕 41 漆雕徒父子文 42 壤駟赤子徒 43 商澤子秀 44 石作蜀子明 45 任不齊選 46 公良孺子正 47 後處子里 48 秦冉開 # 姓名 字 49 公夏首乘 50 奚容箴子皙 51 公肩定子中 52 顏祖襄 53 鄡單子家 54 句井疆子疆 55 罕父黑子索 56 秦商子丕 57 申黨周 58 顏之仆叔 59 榮旂子祈 60 縣成子祺 61 左人郢行 62 燕伋思 63 鄭邦[3]子徒 64 秦非子之 # 姓名 字 65 施之常子恆 66 顏噲子聲 67 步叔乘子車 68 原亢籍籍 69 樂欬子聲 70 廉絜庸 71 叔仲會子期 72 顏何冉 73 狄黑皙 74 邦巽子斂 75 孔忠子蔑 76 公西輿如子上 77 公西葴子上7C4150FCDCEDD023
arrow
arrow

    gpjqem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